苏州市第一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会研修活动
苏州大学文学院陈国安教授第一期导师
解读《桂花雨》
我一直是大学在小学的卧底,今天上午在沧浪实小上课,就上这课,上完后简单说了下我的意图。其实也很简单,就是用散文的方法来教学生,用散文的语言来上散文课。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。1949年以来,诗歌选的越来越少,因为诗歌中描写劳苦大众的太少了,再选会把地主阶级、小资情调的选出来,不符合大众要求。戏剧几乎不太选,只剩下散文这个东西。我们五四以来,文学的样式,四分法:诗歌、散文、戏剧、小说。选进来的小说都当散文讲,中国的小说好的真的不多,一个大力提倡读小说的时代是堕落的。中国文学的主流是诗歌与散文。其实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,我们去读一个作品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方法,简单来说,对一个作品进行阅读、赏读、品读,大致来说有三个方面:生态,一个作家他的生态环境,不是文学史上所讲的大革命进入低潮期,人们很沮丧,开会的时候很沮丧,走出会场就不沮丧了。生态绝不是刻板的社会的描述,而是关于这个人的生态。第二,心态,心态更为重要,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怎么样一个状态,这是我们经常忽视的。历史是一个个碎片构成的,历史是偶然的,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。如拿破仑为什么打败仗,也是偶然的,没有他老婆的那一脚,就不会成为一个失败的英雄,所以,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心态是太重要了。别一说鲁迅就是匕首,鲁迅也有和女学生谈情说爱,也有说肉麻话的时候,不是一个斗士的样子。因此,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是怎么样一个心态,比什么都重要。形态,所谓形态,指的是文体,文本形态,是诗歌还是散文还是小说。是诗歌还是小说,是骈文还是散文。同样是赤壁,赤壁的诗,赤壁的词,在苏东坡笔下也是不同的。不同的问题就不一样。是一个伦理文本,还是文学文本,是哲学文本,还是史学文本,都不一样。比如你读《论语》,要读出文学性来,很不容易,但作为一个理论文本,每个人都能读懂,都能直指心灵。所以,读《论语》,它就是一个伦理学的文本,不是一个文学文本,要读出文学性,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。所以在讲文章之前,我先要把这些说清楚。
这个作家是1917年出生,06年去世的,浙江永嘉人,也就是现在的温州瞿溪乡,现在她的家成为了一个学校,想改为琦君中学。我前年去的,看了计划书,
热门文档